大家好,如果您还对中国酒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中国酒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知识,包括中国酒文化的精神内涵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一、为什么发展酒文化
1、首先,因为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且根深蒂固,在酒类中的地位更是不可撼动,而且白酒是我国的特色酒水,寄托着中国文化,尤其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甚是重要。它已经深深的烙印在中国文化里,尽管年轻一辈对白酒并不感冒,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将带着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继续发扬光大。并且已完全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2、其次,酒是现在已经是人联系感情,抒发情感的工具和纽带。特别是在我国具有着人情社会比较浓厚的人情风俗,难免是要用到酒水来做感情的铺垫。它不仅是人们的一种饮品,其它还是精神文化价值的传承者。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了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因素,让人感觉到饮的不是酒而是饮酒文化。
3、然后,酒除了饮用之外,还有其他作用。酒常被用来泡制各种药酒或蛇酒,白酒也有“百药之长”的尊称,适度适量喝点白酒,养生更养心。而且在关键时刻用来赠送他人也是不错的选择,在我国送白酒具有很好的寓意,即为“长长久久”意思。因此在适当的时机拿出来接客时,饮的就是情了。
4、总而言之,我国的白酒文化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它能经久不衰甚至发展的更好,其原因肯定是与我国古代文化有关。因在古时不管是生活在哪个朝代的人,他们对古人都是很崇敬的,所以古人所留下的东西都是值得去学习和效仿的。而白酒也是我国从古时传承下来到现在,一直被沿用到现在且发展得越来越好,这就是为什么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二、酒文化传承的经典语录书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赏析】为自己理想与政治抱负“不屈己,不干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区宇大定,海县清一。”李白为实现这一理想奋斗了终生。但说实话,李白一个人常年在外,白天还好点,尤其是到了晚上,还是感觉到孤独的。表面“三人”看起来比较多,其实正是反衬他的孤寂。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赏析】这是壮行酒,我们从过军的人,都要面临着浴血沙场,马革裹尸的生活。“古来征战几人回”而这句更为悲凉,这就是从军最后的宿命!
3、感慨人生的酒:曹操《短歌行》
【赏析】人生苦短,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珍惜时光。俗话说得好:我们不能决定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厚度。曹操这首诗,也就是发出珍惜有限时光,建功立业的雄心。
三、中国酒文化所提倡的饮酒文化
当今社会,但凡饭局,有一道菜必不可少,有一个环节不可或缺。而这缺一不可的东西,就是酒。
现在的人,以能喝酒为荣,以会喝酒为傲,并且还常常以古人的名义说事,说这就是自古及今流传下来的酒文化。他们打着这样的幌子,常常喝得酩酊大醉,烂醉如泥。殊不知,如此恶习、这样的说辞,无形之中不但伤害了自个的身体,亦中伤了真正的酒文化。
《史记》中曾这样描述夏朝末代君主夏桀是如何纵酒狂欢,嗜酒如命,“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夏桀在宫殿大肆狂欢,喝酒像牛喝水一样,致使政令混乱,最终被商汤取而代之。
而商汤似乎并没有吸取夏朝的教训。到了商朝末代君主纣王,喝酒的恶习比之夏桀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司马迁更是在《史记》直言不讳道:“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纣王酗酒、斗酒,毫无节制,致使身死国灭,国破家亡。
到了西周,周公吸取了夏商两朝喝酒亡国的教训,亲自制定并颁布了《酒诰》来约束喝酒行为。《酒诰》的问世,标志着我国酒文化雏形的诞生。
周公颁布的《酒诰》言简意赅,大致概括为“饮惟祀、无彝酒、德将无醉、执群饮、禁沉湎”五小点。明确规范了只有祭祀或是孝敬父母的情况下才能喝酒,喝酒时候还要用道德约束自己,不能喝醉,也不能经常喝酒,更不能聚众豪饮和沉湎饮酒。至于那些不顾法纪,依然我行我素,喝酒无度之人,一旦发现便直接处死。
“世上好喝酒的,乐于酒而不知足,心常犯乱,以至于行为举止颠倒,礼法观念丧失,致使败坏德行。”远在西周的周公尚且能清楚的认识到喝酒过量的危害,而为我们留下《酒诰》一文规范喝酒行为。可是当下众人,却打着传统酒文化的幌子来掩盖自己毫无节制的饮酒恶习,着实令人汗颜、羞耻。
到了汉朝,在《汉律》中就有明文规定“三人之上无端群饮,罚款四两。”萧丞相之所以颁布这样的律令,就是深深察觉到了饮酒的危害,尤其是在西汉政权建立初期,若是放纵百姓不管不顾,任由其聚众群饮,对社会的稳定,治安的维护极其不利。
因此,在汉朝你想有事没事的约上三五好友小酌一杯。要么你运气够好没被举报,要么就是你家财万贯够支付罚款,否则如此天价的一台酒宴,足够让人望而生畏。
那在汉朝,百姓在什么场合下能喝酒呢,酒又该如何喝才合乎礼仪呢?答案就是“乡饮”。
在汉朝民间郡县,每年三月,学校祭祀周公和孔子时,要举行盛大酒会,师生开怀畅饮。然而,这个畅饮也并非毫无节制的乱饮、狂饮,以至于把好端端的一场盛会变成闹剧。
那么,对这样的宴会,喝酒的度又该如何把控呢。参考三国蜀汉名相诸葛亮的《又诫子书》就能知晓。其书中言道“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又诫子书》中关于宴请、聚会等该如何喝酒,怎么把控度量等做了很好的诠释。即喝酒得合乎礼仪,喝到身体舒适就该结束聚会。可是,若此时主人还未尽兴,客人还有些余情,可以继续喝到醉意醺醺,但却不能喝得神志不清。
酒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适量的饮酒能愉悦身心,增进感情。可若放纵自己,不加节制,喝得烂醉如泥、浑浑噩噩则会伤身殒命。正如《饮膳正要》所言:“少饮为佳,多饮伤神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醉饮过度,丧生之源。”
纵观当下,一些人为了放纵自己的欲望,肆无忌惮的狂饮,大多时候都用唐朝诗人是如何喝酒,不喝酒、不醉酒就没有灵感,写出不好的诗句等来说事。遇到个稍有文化的,偶尔还会吟诵几句为佐证,驳斥你让其少喝点的观点,进而无所顾忌的开怀畅饮。而这其中引用得最多的,莫过于李白《将进酒》“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此两句诗。
然而,唐朝时期的喝酒风气当真如此?其实,但凡是对唐朝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并非那么一回事。
唐朝喝酒确实比之以前的朝代放开了许多,例如朝廷的喜庆加冕、册封;士大夫之间的社交活动;各阶层的家宴、节日宴请等。虽然喝酒的次数、频率多了,但是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胡吃海喝、全无章法。
关于这一点,从唐代诗人王梵志的诗句中就能看出。他在诗中是这样描写饮酒的,“巡来莫多饮,性少自须监。勿使闻狼相,交他诸客嫌。”其大意便是,别人进酒之时,如果自己酒量小,那就少喝一点,不能逞强贪杯。不然醉酒失态,容易引起其他客人的嫌弃。说到底,王梵志其实就是在告诫我们,切莫贪杯。
而那些贪杯之人,就好比李白,根据皮日休《李翰林诗》中所讲,李白那是“醉致疾亡”,即是喝酒喝到五脏受损,引发疾病,丢了性命。
?明代作家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古人饮酒有节,多不至夜。”元代名相耶律楚材也曾言道:“酒能腐蚀铁器,何况五脏乎?”古人所崇尚的酒文化那是在遵循礼仪的前提下,控制总量,兴尽而止。
反观今天,在那酒桌之上,古人留下的酒德似乎早已荡然无存,有的仅仅是假借古人之名,行醉酒之实的拙劣行径罢了。类似“宁可伤身体,不能伤感情”“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等劝酒说辞层出不穷,不仅有失风度,更损人伤己。
“饮不至醉,半酣即停;醉不至狂,微醺即醒;三杯通大道,一座讲文明”这才是中国传统的酒文化,这才是应该渊源流传的酒德,这才是我们该继承和发扬的礼仪。
OK,关于中国酒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和中国酒文化的精神内涵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
1995年华夏解百纳干红:波尔多佳酿,葡萄酒中的璀璨明珠
2025-07-27 02:22:19法国卡斯特 西拉干红
2025-07-27 01:58:10中央一台播放什么茅台红酒「茅台酒广告中央电视台视频」
2025-07-27 01:19:36罗莎田园干红葡萄酒让你的晚餐更加浪漫与高级
2025-07-27 01:16:00解百纳1998干红葡萄酒,让你成为品酒达人
2025-07-26 02:30:49